濕地公園的建立,能夠很好地對城市周圍的部分濕地自然資源加以保留,同時還能夠通過相應的環境改造手段使之具備更為豐富的資源利用能力,可以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建設工作的開展。下面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中心淺談一下生態化設計理念下的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法策略:
1、規劃布局
1)有機的規劃結構
濕地公園,是指一種天然—人工復合型生態,根據生態機理,規劃設計并通過系統的自然組合及相互協調,把濕地公園的生態建設區和主要功能劃分有機融合,建立尺度合理的生態廊道、斑塊和基質等,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有序、和諧地運行。
2)水系梳理
在設置濕地公園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其原有的生態形態,并且還應該根據區域現實狀況,根據不同區域水流量的不同,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通過濕地公園的建立,使濕地的利用空間方式更加多元化,并且也使人類生活休閑娛樂的空間有效地擴展。工程設計人員還應注意對水渠和水池的科學利用,借助對水渠的疏通,使水系統合理地循環利用。在水土過渡區域形成生態防洪區域,隨水位的變化,形成了一種自然靈動的濱水生態景觀。
3)明晰的功能分區
在濕地公園生態恢復和生態區劃的基礎上,通過濕地公園規劃設計進行合理地分區,可體現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場景。
2、交通系統
1)方便快捷的內外交通組織
濕地公園的外部路線設定在園區外側,穿越公園主體和與保護區濕地相連的路段均采用了高架形式,有利于濕地與水體之間的有效溝通。對內路線則根據景點的布置建立了合理的網絡,便捷地通往不同景點。園區道路設計分為三層:第一級林道為主聯系景區道路,人車共用,由電動汽車、生物能源車及汽車行駛;二層林道為各景點周邊連通第一級林道的觀光專用路線,構成完善的游覽路線系統;三層林道為步行路線,聯系各景點內部園路,構成具有特點的徒步交通。
2)集約而生態的停車場設置
在濕地公園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停車位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
3)水陸空交融的游憩路線安排
濕地公園的主要休閑路徑和布置形式同天然濕地景觀與自然環境相配合,以交通運輸方式因地制宜地將水(游船、小舟)、陸(徒步、電瓶車)、空(輕軌)等各種方式有機地交叉融為一體,連接了各個景區與目的地;道路設計以彈石道路為主,同時兼有砂石路面和土路,而輕軌道路設計、陸路場站布置、游艇碼頭建設及其他相關配套均遵循了自然景源和地理環境,因此有效減少了破壞濕地景觀和自然景觀。
3、植物景觀格局
在城市濕地公園的結構當中,植物也是個相當關鍵的部分。它對濕地公園的水源和天氣條件都產生了很好的調節作用,所以在濕地公園的構建過程中不但要充分考慮對自然環境的維護,還需要站在景觀建設的視角上來加以考量,以便最好地取得一種雙贏的成果。在選取景觀類型的時候,還需要充分結合本地的氣候條件與自然環境以更好地保護其存活率,最好是選用一些地方的本土植被。當然,還需要根據不同的保護區類型做出不同的設計和整體規劃,大致包括了這樣一些方面:
1)自然保護范圍,其所涉及的植物類型大多為濕地中原始的植物,還需要減少人為的干擾,以達到對自身原生態環境的合理保護;
2)生態修復范圍,該地區的重點任務是在有效或者最大程度上修復原始的自然環境,在實際操作當中通常都是使用部分鄉土植物來加以修復,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往往還需要對各種動物的棲息環境做出相應的考量;
3)宣教植物展示區,在這些地方對植物的選用上通常都是一些能夠作為生態教育的植物,應該具有景觀性和生態性相互融合的特色,不但能夠更有效地對自然環境進行修復,同時還能夠給人們創造一種適宜的休閑活動空間;
4)管理服務區,其實管理服務區的主要功能也是在符合環境生態要求的基礎上,還能夠給人們營造一種環境良好的活動區域。